老区金寨的23个闪光数字(组图)
安徽金寨,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早在1920年,境内就建立了第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1924年建立了第个党组织。从此,一大批仁人志士、金寨儿女,纷纷走上革命道路。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金寨人民深信党、忠诚党、紧跟党,在党的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丽凯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辉煌。以下这23个闪光的数字,便是我们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红色的革命档案里精心挑选、细心摘取的,我们认为:它们能够比较全面、比较具体、比较准确、比较系统地反映老区金寨的革命史、战斗史、英雄史、奉献史。
一、中国工农红军县
1,中国工农红军县。据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调查、考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共有16个省先后建立了149支主力红军队伍。其中,安徽省金寨县先后组建了11支主力红军队伍,位居全国第。
二、两大起义、两支长征队伍、第二将军县、两个重要之地
2、3,两大起义,即: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先后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除黄麻起义外,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均发生在金寨境内。
立夏节起义爆发于1929年5月6月,农历立夏节夜晚,打入丁家埠民团任教练的周维炯利用过节时机,巧作安排,里应外合灌醉了民团队长,夺取了敌人枪支,起义首告成功。当夜,吴家店、斑竹园、南溪等十几个暴动点,也取得了胜利。5月9日,各路起义队伍会师在金寨斑竹园朱氏祠,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立夏节起义也称商南起义),这是金寨境内成立的第一支主力红军队伍。
在立夏节起义的胜利鼓舞下,在红32师的策应下,1929年5月至年底,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金寨东部原属六安、霍山、霍邱三县的南庄畈、燕子河、白塔畈等地相继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霍起义。1930年1月20日,六霍起义队伍在金寨流波疃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这是金寨境内成立的第二支主力红军队伍。
4、5,两支长征队伍,即: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后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共有4支,其中,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于金寨,红25军直接诞生于金寨。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红四方面军是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由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领导,主要发源于金寨。
第三支是红25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是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 。红25军,1931年10月25日成立于安徽金寨麻埠,1931年11月7日编入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11日,红25军73师随红四方面军离开金寨、去川陕,75师(只有2个团)留下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1932年11月3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湖北红安檀树岗召开会议、宣布重新组建新的红25军。1934年11月16日,按照中央指示,红25军主力和鄂豫皖省委从河南省罗山县向西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9月到达陕甘苏区,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红26军及红27军会师于延安附近,组建了第十五军团,约7000人。在红一、红三军团到达陕甘苏区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6,第二大将军县。在1955年至1964年授衔的1614位开国将帅中,安徽籍将军130位,占百分之八,在全国各省排名第四。其中,金寨籍将军59位,上将1位(洪学智)、中将8位(皮定均、李耀、张贤约、陈先瑞、林维先、徐立清、曾绍山、滕海清、少将50位(丁世方、卜万科、方子翼、汪乃贵、胡继成、詹大南等),在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湖北红安(61位将军)。
7、8,两个重要之地,即: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指出: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金寨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马克思主义较早地在这里传播(1920年就成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革命武装起义较早地在这里爆发(1929年爆发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革命星火从这里燃遍全国(红四方面军从金寨走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25军长征途中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全国为数不多、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1年革命武装斗争持续不断(自1929年5月立夏节起义至1949年全境解放)、30年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的革命革命根据地(自1920年10月金寨境内燕溪小学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成立至1949年全境解放)。
金寨,不仅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先后组建了11支主力红军队伍,而且也是鄂豫皖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后方根据地。先后有八路军115师及中原野战军、129师和新四军第4支对及华北野战军等多支人民武装力量在这里成长、壮大、繁衍、发展。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18集团军中,至少有6个集团军与金寨红军有渊源和血脉关系。
三、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
9,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红四方面军于1931年11月7日成立于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坪,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于金寨。成立时,下辖红4军和红25军。红4军是1931年1月由红1军和红15军合编而成的。原红1军的3个师(红31师、32师、33师)有2个师(红32师、33师)成立于金寨;原红15军的皖西红军中央独立第1师第五团亦成立于金寨。红25军的3个师(红73师、74师、75师)均成立于金寨。因此,金寨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
四、金寨是安徽乃至大别山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六大中心
10、金寨是安徽乃至大别山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六大中心。抗日初期,中共安徽省工委、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国民党第21集团军军部等相继迁入金寨。金寨遂成为安徽乃至大别山区发展民族抗日同一战线、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心和行政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民众动员中心、干部培训中心、文化教育中心。
五、《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
11,《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从立夏节起义的胜利、红32师的建立,到三次反“会剿”的胜利和区、乡苏维埃政府的普遍建立,人民群众欢欣鼓舞。为了表达广大劳苦群众翻身得解放和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喜悦心情,当时的商城县委决定编写一首歌唱苏维埃的歌曲。任务最终落实在共产党员、果子园佛堂坳模范小学校长罗银青的身上。他领受任务时,正值桂花飘香的金秋时节(1929年农历八月下旬),他触景生情、灵感顿生,很快就创作出了一首名叫《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并配以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民歌曲调“八段锦”。在斑竹园长岭岗举行的第一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舞表演一举成功、深受欢迎。从此,这首著名的革命歌曲便开始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广为传唱,后来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
六、十一支工农红军队伍
12、十一支工农红军队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寨境内相继爆发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又称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先后组建了11支成建制的主力红军队伍。
第1支:1929年5月9日立夏节起义之后,各地起义武装力量会师金寨斑竹园,在朱氏祠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子清,副师长漆德玮,师党委书记兼参谋长徐其虚。
第2支:1930年1月20日,安徽红军第一、二游击纵队和六安六区游击大队,在金寨流波䃥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师长徐百川,党代表鲍益三,师党委书记姜镜堂。
第3支:1930年5月中旬,红1军军部东进至商城县南部地区(现金寨境内)。红32师在金寨南溪改编为红1军第2师。同时,以原32师一部和当地游击队组建成红1军独立旅。旅长廖业麒。
第4支:1930年6月,上级要求鄂豫皖苏区的党和红军“迅速发动武汉周围的地方起义”,“打倒武汉过中秋”。7月,六安中心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在金寨燕子河地区以皖西地方武装和红1军第3师(原红33师)的一个连为基础,组建成立了中央独立1师。师长徐百川,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文生,副师长薛骞。
第5支:1931年2月初,在皖西战斗的红4军独立团,奉中央指示,在金寨麻埠扩编为中央教导第2师。代师长肖方,政治委员王效亭。
第6支:1931年10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在金寨麻埠正式成立。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暂辖第73师。师长刘英,政治委员吴焕先。【注:1931年11月,红25军编入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11日,红25军73师离开金寨去川陕。11月3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湖北红安檀树岗宣布重建红25军;1933年4月初,红28军编入红25军;1934年4月16日,红25军和重建的红28军在金寨汤家汇豹迹岩胡氏祠会师后,合编成新的红25军。11月16日,红25军高举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
第7支:1932年3月上旬,红25军第75师在金寨麻埠正式组建。师长廖荣坤,政治委员戴克敏。75师由原红4军11师31团和五星县(金寨燕子河地区)独立团合编组成。
第8支:1932年5月,红25军第74师在金寨白塔畈正式组建。师长汪明国,政治委员戴季英,副师长张成功。74师由皖西北原独立3师改编而成。
第9支:1933年4月下旬,中共皖西北道委在金寨汤家汇地区再度组建红28军82师。师长卢永彬(不久牺牲,刘德利继任),政治委员杨某(后为詹大列)。【注:1933年1月初,红28军(又称82师)在湖北麻城大畈(现新县境内)正式组建;4月初,红28军编入红25军】。
第10支:1933年10月11日,中共皖西北道委在金寨南溪吕家大院召开会议,决定重建红28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兼),下辖第82师、第84师。【注:1934年4月16日,重建的红28军和红25军在金寨汤家汇豹迹岩胡氏祠会师后,合编为新的红25军。】
第11支:1934年11月中旬,高敬亭在金寨全军熊家河召开中共皖西北道委会议,决定组建红218团。12月20日,红218团正式成立。团长罗成云,政治委员熊大海【注:1935年2月3日,红218团在岳西县河图镇凉亭村(原太湖县凉亭坳)与鄂东北独立团第3次组建为红28军】。
七、二十一年革命武装斗争持续不断
13,二十一年革命武装斗争持续不断。自从1929年爆发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之后,金寨相继组建了11支主力红军队伍,开展了四次反“围剿”斗争,走出了两支长征队伍,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发生了皮旅“中原之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革命星火从这里燃遍全国(红四方面军从金寨走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25军长征途中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全国为数多、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21年革命武装斗争持续不断、30年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的革命革命根据地(自1920年10月金寨境内燕溪小学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成立至1949年全境解放)。
八、红25军的诞生地
14,红25军的诞生地。红25军,1931年10月25日成立于安徽金寨麻埠,1931年11月7日编入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11日离开金寨、去川陕。1932年11月3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湖北红安檀树岗召开会议、宣布重新组建新的红25军。1934年11月16日,按照中央指示,红25军主力和鄂豫皖省委从河南省罗山县向西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9月到达陕甘苏区,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红26军、27军会师于延安附近,组建第十五军团,约7000人。在红一、红三军团到达陕甘苏区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九、红28军的重建地
15,红28军的重建地。1933年1月初,红28军(又称82师)在湖北麻城大畈(现新县境内)正式组建;4月初,红28军编入红25军。1933年10月11日,中共皖西北道委在金寨南溪吕家大院召开会议,决定重建红28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兼),下辖第82师、第84师。1934年4月16日,重建的红28军和红25军在金寨汤家汇豹迹岩胡氏祠会师后,合编为新的红25军。1934年11月中旬,高敬亭在金寨全军熊家河召开中共皖西北道委会议,决定组建红218团。12月20日,红218团正式成立。团长罗成云,政治委员熊大海。1935年2月3日,红218团在岳西县河图镇凉亭村(原太湖县凉亭坳)与鄂东北独立团一起,第3次组建为红28军。
十、三十年革命红旗不倒
16、三十年革命红旗不倒。自1920年,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在燕子河镇燕溪小学成立之后,金寨历经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先后爆发了两大武装起义,组建了11支主力红军队伍,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譜写了“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英雄传奇!革命征程艰难而曲折革命历史辉煌而悲壮,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在党的领导下,21年革命武装斗争持续不断、30年(自1920年10月金寨境内燕溪小学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成立至1949年全境解放)革命红旗始终高高飘扬的根据地。
十一、五十九位开国将军
17、五十九位开国将军。1955年至1964年授衔的1614位开国将帅中,安徽籍将军130位,占百分之八,在全国各省排名第四。其中,金寨籍将军59位,他们分别是:
上将1位 洪学智
中将8位 皮定均、李耀、张贤约、陈先瑞、林维先、徐立清、曾绍山、 藤海清
少将50位 丁世芳、熊 挺、漆远渥、詹化雨、詹大南、傅绍甫、程明、董洪国、康烈功、戚先初、陶国清、徐其海、赵遵康、胡鹏飞、胡继成、周时源、周发田、林乃清、林 彬、陈宜贵、陈伯禄、陈 祥、陈 宏、张贻祥、张行忠、宋维栻、宋承志、宋 文、汪少川、汪乃贵、闵鸿友、余嗣贵、余 明、佘积德、吴诚忠、肖选进、肖全夫、杨克武、严家安、邬兰亭、邓忠仁、方升普、方子翼、王远芬、王凤梧、马琮璜、于 侠、卜万科、李家益、曾宪池
十二、一百四十七位省、军级领导干部
18,一百四十七位省、军级领导干部。解放初期,在全国各地工作的金寨籍老红军,大约700余人。其中,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59位、省军领导干部147位,如:丁国钰、冯纪新、石裕田、吴国璋、林月琴、夏云飞、高 峻、葛海洲 、廖 辉 等。
十三、四百多位地、师级领导干部
19、四百余位地、师领导干部。解放初期,在全国各地工作的金寨籍老红军中,还有400多位地 、师级领导干部,比如:刘殿英、许光顺、张泰升、李开文、程 斌、蒋来兴 等。
十四、五百多位团以上革命烈士
20、五百多位团以上革命烈士。革命战争年代,金寨先后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绝大多数血洒疆场,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11000多人,其中,生前任团级以上职务的500余人。
十五、11000余名革命烈士
21、11000余名革命烈士。革命战争年代,金寨先后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绝大多数血洒疆场,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11000多人,占安徽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
十六、十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十万革命烈士血洒疆场
22、23,十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十万革命烈士血洒疆场。革命战争年代,金寨先后有100000英雄儿女参军参战,绝大多数血洒疆场、成为革命烈士。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11000余人、无名烈士近100000人。【这“两个十万”与解放后,国家为了根治淮河水患,在金寨境内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时,淹没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3大经济重镇(包括金寨老县城在内的金家寨、麻埠、流波),10万库区群众移居深山,统称为“三个十万”,金寨人民为了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奉献了“三个十万”,即: 10万英雄儿女、10万亩良田、10万移民)。这“三个十万”集中体现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