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摘要:顺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伴随着大旅游时代的来临,研学旅行应运而生。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研学旅游”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
顺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伴随着大旅游时代的来临,研学旅行应运而生。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研学旅游”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5年8月《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研学旅行逐步纳入到国家教育体系,成为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着突出教育功能的红色旅游无疑在拓展研学产品、培养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传承红色基因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2012年“提倡青少年研学旅行”到2013年“开展把研学旅行当成重要校本课程”再到2016年全面启动“研学旅行在中国”项目,我国研学旅游行业成为旅游创新发展的增长点。“研学”市场进入专业化教育转型上升的阶段,有效需求充足,供给侧资源整合和产品研发持续发展,从数量上看,供不应求,行业处于扩容阶段,预计未来5-10年行业将处于上升周期。
红色旅游研学是国内研学旅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强调“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有着突出教育属性的红色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研学在青少年素质提升、传承红色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红色旅游研学旅行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红色旅游研学实践甚至整个研学旅游市场存在着三个问题,他们影响着研学旅行的发展。首先,虽然国家层面提出发展研学旅游,但研学旅游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政策措施尚未落实,研学市场主体复杂、产品标准体系并未形成。除学校外,各种旅游企业、教育机构和中介等涉足研学市场,很多处于无规范、无监管的状态。其次,研学旅游产品缺乏设计,开发深度和广度不够。
最初,红色景区开发研学产品以青年干部群体为主,产品开发侧重“党性教育”,与青少年为目标市场的研学旅游有很大的差异;而教育机构和中介机构的研学产品往往重游轻学,游而不精,多为名校参观、职业体验和民俗风情,但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主体思想的体现不足。最后,青少年安全问题,存在交通条件、食品安全、旅游消费欺诈等安全因素。
三、红色旅游研学基地建设的基础框架
根据全国红办《红色旅游研学基地建设研究报告》课题,红色旅游研学基地的基础框架由四部分构成,即产品服务、资源平台、运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1)产品服务
红色旅游研学产品的设计需要邀请教育专家、青少年专家、红色专家、旅游策划专家共同完成。将红色旅游景区依照特色划分为纪念场馆型、红色乡村型、红色生态景观型三大类,依照不同的目标群体,根据三大类型进行研学旅游产品设计阐述。小学生以3-6年级为主,纪念场馆型景区的研学旅行产品设计以观光游览体验为主,可适当增加游戏互动环节,例如观看红色动画片、电影、学唱红歌、角色扮演等;
红色乡村型以红色文化和民俗体验为主,注重体验性和趣味性,例如吃红餐、穿军服、游览红色村庄、演一段红剧、学一首红歌等;红色生态景观型以红色文化和环境体验为主,引导学生体验自然景观的同时加入文化元素,例如红色故事大讲堂、演红剧、学习好人好事等。
初中以初一、初二为主要群体,纪念场馆应以红色历史文化体验为主,适当配以科技手段支持下的多样化教学模块,如声光电模拟、学生互动交流等;红色乡村型以体验当地红色民俗文化为主,鼓励学生以笔记形式记录所见所闻,注重趣味性和体验性,例如开展知识竞赛、红色舞台剧表演等活动;红色生态景观型以红色文化和环境体验为主,鼓励开展“红+绿、红+古、红+俗”综合体验拓展活动,例如红色故事大讲堂、篝火晚会、歌唱比赛、红色话剧表演等。
高中以上群体,纪念场馆应以红色研学为主,积极采用科技手段支持下的多样化教学模块,如声光电模拟、学生互动交流等;红色乡村型以体验当地红色民俗文化为主,鼓励开展“红+俗”、“红+古”等多样化体验活动,注重知识性和体验性,例如红色调研、知识竞赛、收集红色故事、体验红色生活等;红色生态景观型以红色文化、民俗体验、环境体验研学为主,注重红色研学导师的引导作用,例如知识竞赛、当地生活调研等。
红色旅游研学基地的平台建设——建立以景区为基础,研学活动为主导的一个既融于景区但又独立运行的红色旅游研学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化平台进行资金、人才、资源、游学者、学校、服务公司、评估专家、行政部门协调统筹与管理;可交由第三方研发管理,基地予以积极支持配合,通过平台共享渠道、控制运营成本、规范服务、品牌宣传,便于验收,实现可持续发展。
(3)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