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摘要:2016年底,教育部等11个部委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文 / 吴颖惠 图 / 网络
来源:中国教师研学旅行特刊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个部委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由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一经提出就立刻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全国各地中小学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很快成为教育热点话题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立足点。应该看到,研学旅行课程目前还在探素之中,科学有效地开展研修旅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尽管研学旅行是针对基础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严重割裂、学校课体系学科化倾向过重、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严重不足等提出的,但是要科学地设计和实施研学旅行,单独依靠教育系统自身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在学校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下,充分调动旅游、交通、餐饮、文化等多部门广泛参与,甚至要吸引社会资金给予支持。不仅教育系统内部的研究机构、学校、教师、学生要参与进来,许多教育系统外部的单位、组织、个人也需要参与进来,各种文化场馆、实践基地、旅游单位等必须给予支持。学校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合理分工,共同做好研学旅行的组织实施活动。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借用社会多方力量,强化校内外教育结合,丰富中小学教育的途径和内涵,是实现课内外、校内外教育、学校家庭一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良好载体。
二
成人社会为孩子创办学校、建立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成人为下一代安排的一个模拟社会。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但只是有限真实的社会。学校里可以发生哪些事情,不可以发生哪些事情,都是由校长教师们规定好的。在学校里,教师总要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社会却是复杂多样、善恶美丑兼容的。研学旅行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儿童回到真实的社会中学习习,在社会情境中辨别美丑善恶。比如,暑假许多学校会组织学生去青岛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感受辽阔的大海、宽广的沙;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青岛海滩人满为患、垃圾成堆的社会问题,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再比如,组织学生去农村研学旅行,让学生感受农村生活质朴清新美好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体验打苞谷、摘棉花,感受种菜种庄稼的辛苦不易。总之,研学旅行一定让儿童回到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生活的美,也体验生活的艰辛和劳累累,让孩子体会不同地方的人的思想情感,了解社会的多样化,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在旅行的过程中有所得、有所学。
三
从一定意义上讲,研学旅行的路线设计也是一种学校课程建设,是一种更为多样、更重视实践的课程类型。研学旅行的路线可以是本地本城,比如,杭州天长小学,围绕西湖进行研学旅行,探寻西湖一年四季不同的美;北大附小,开展在北大校园里的研学旅行。在身边旅行,让孩子深刻了解生活学习的地方,这种方式是非常好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离开本地,去更远的地方研学旅行,设计更有文化和教育价值的研学旅行线路。比如,孔子游学路线、徐霞客路线、红军路线、茶香路线、地貌路线等。这些路线设计需要学校结合实际,便于组织实施。无论是哪一条路线,都要牢牢把握研学旅行的本质,那就是让学生的学习由校园、由课堂向四周扩展,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中国的社会生活,感受中国的美丽,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感受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义务。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