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红摇篮文化培训服务中心
服务热线:0564-7192233
当前位置: 首页>>最新资讯>>最新资讯

推动旅游业改革发展,安徽出台了这个意见!


点击数:17572017-04-26 16:46:32 来源: 金寨红摇篮

新闻摘要:党的十八大特别是进入“十三五”以来,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旅游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旅游业专项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促进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进入“十三五”以来,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旅游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旅游业专项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促进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本报今日起开设“推动旅游业改革发展各地党委政府在行动”专栏,陆续刊发各地党委、政府出台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敬请关注。

安徽省关于将旅游业

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意见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逐年扩大。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不高,创新驱动不够、产业结构不优、有效供给不足、市场主体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加快旅游业发展,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引擎,是促进精准扶贫脱贫、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要举措。根据《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精神,现就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 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


以实施旅游强省“五个一批”建设工程为总抓手,加快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重要支柱产业,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2.发展目标。到2020年国内外游客接待量突破8.8亿人次,入境游客达到800万人次,培育5-10个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实现年旅游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7%以上,基本建成旅游强省。


 二、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3.优化空间布局。高水准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皖南示范区)、合肥都市圈休闲旅游区、大别山自然生态旅游区、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推进“四大板块”特色发展、错位互补、协调联动。


重点抓好大黄山国家公园、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着力构建皖江黄金水道、合福高铁沿线、淮河生态走廊、皖中旅游风景道、大别山红色旅游纵贯线等5条旅游主轴。


4.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积极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景区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推进“多规合一”,抓好旅游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保护利用等规划的衔接协调,强化规划对旅游空间资源配置的引领和调控作用。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和各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旅游产品、业态类型丰富度和空间覆盖度。到2020年,全省创建2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皖南示范区核心区实现全域旅游全覆盖。


5.构筑旅游开放大格局。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平台,推进旅游业“走出去”与“请进来”,完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旅游合作体系。


推进长三角、大别山、浙皖闽赣等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全国主要入境游口岸城市的联动与合作。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机构和境外友好城市、友好景区的交流合作。规范发展出境旅游


三、实施旅游强省“五个一批”建设工程

6.建设一批旅游特色精品景区。实施“百景”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建设质量,增强文化、科技、绿色含量,创建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市至少建成1处国家5A级景区或旅游度假区,全省创建50个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直游宜居的旅游特色小镇。


7.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以品牌景区为载体,以航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依托,提升一批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新开发一批连接省内外、融入国际国内旅游线路大循环的特色旅游线路。


着力丰富皖南世界遗产之旅、九华山文化之旅、天柱山生态养生之旅、欢乐皖江之旅、新安江山水之旅、环巢湖休闲度假之旅、多彩大别山之旅、淮河风情之旅、皖东历史古迹之旅、皖北文化之旅等精品线路产品。


8.构建一批旅游新业态。大力推进“旅游+”“+旅游”,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森林旅游、低空飞行旅游和健身休闲、养生养老、中医药健康、商务会展、研学旅行等旅游新业态。


提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旅游小镇建设水平,设立一批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动合规且合适的“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到2020年,全省建成30个旅游文化名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示范村和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


加快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开发,带动4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打造有特色、高品质的旅游演艺项目。


9.发展一批特色旅游商品。鼓励企业发展游艇游船、旅游房车、低空飞行器、游乐设施、饭店用品等旅游装备。大力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休闲、登山、露营、探险等各类户外运动用品。引导农副土特产、白酒、小家电、特色手工艺品等开发销售企业,创意设计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加大安徽工艺美术品和非遗产品的研发力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老字号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建设一批旅游商品集散地、特色购物街区和专业店(柜),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


10.培育一批旅游领军企业。支持各类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资控股、重组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全省旅游经营管理,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旅游大企业集团和旅游管理服务品牌。以混合所有制为方向,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支持优质旅游资源向优势旅游企业集中。


扶持旅游电子商务、专业旅游经营机构和特色旅游企业发展,鼓励实力强、品牌优和信誉度高的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跨地区连锁经营,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中小型旅游专业企业。到2020年,力争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旅游企业达到30家,培育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综合性旅游企业3-5家。


四、深入推进旅游改革创新

11.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产业促进和综合协调等职能,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法建立旅游综合执法体制,完善旅游纠纷化解机制。推进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支持各类涉旅社会组织发展,鼓励其依法承接政府公共旅游服务职能,发挥其在强化行业监督自律、推进标准化建设、组织质量等级评定、服务消费者等方面的作用。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建立科学的旅游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12.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依托省产业发展基金,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子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旅游度假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旅游商品等高成长性项目发展。落实国家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支持社会资本以股权投资、特许经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建设。扩大旅游保险覆盖面。


13.完善旅游宣传推广机制。加大境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把旅游宣传纳入全省对外宣传工作计划,作为各级党政机关公务出访、组织经贸交流活动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要统一使用安徽旅游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持续办好和打造黄山旅游节等若干节庆品牌,申办中国(黄山)国际文化旅游高层论坛。


实施“l+N”营销模式,省市联动、政企联合,整合资金,加强安徽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提升主流媒体宣传绩效,加大网络、新媒体和移动客户端宣传的推广力度。组织新闻媒体开展旅游形象、文明旅游等主题宣传,推出公益广告,在主要口岸(机场、车站、码头等)、城市出入口等场所设立旅游公益形象广告牌。完善旅游市场开发奖励政策。


五、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14.完善旅游交通服务。支持重点旅游城市开通和加密境内外航线。规划建设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旅游轻轨和池州游轮母港综合体。实施旅游景区与交通干线连接线“最后一公里”通达工程,3A级以上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应具备3级以上公路通达条件。


加快绿道等慢行系统建设,完善重要交通枢纽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旅游客运和包车客运,引导并规范开展通勤班车(包车)、旅游客运专线、机场或高铁快线、商务快客等特色业务,支持道路班线客运剩余运力依法转为包车客运。优化交通枢纽与主城区、景区间公交班线,推动发展公共自行车、新能源汽车租赁服务,鼓励汽车租赁公司开展异地还车业务,促进落地自驾游业态加快发展。


15.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将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旅游标识纳入城市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规划建设,在机场、车站、码头和4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建设旅游咨询中心。


引导景区加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供水供电、信息网络、应急救援、安保消防、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8年,实现旅游标识全省全覆盖,4A级以上景区旅游厕所全部达标。到2020年,新建改建5万个景区停车位,建设50个自驾车房车营地和露营地。


16.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完善地方旅游法规,提高依法治旅水平。强化旅游领域国际、国家标准的实施,加强地方标准制修订,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动态监管机制,不断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等制度。


深入推进文明旅游、信用体系建设和平安景区创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旅游交通、餐饮食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督检查,完善旅游安全服务规范,确保旅游安全。


17.实施智慧旅游工程。组建安徽旅游大数据中心,建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智慧政务、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水平。支持“旅游+互联网”创业,规范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网购、在线租车平台行为,发展一批新兴业态旅游经营实体。推动机场、车站、码头、旅游集散中心等场所的无线网络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省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三星级以上饭店无线网络全覆盖。


六、加大发展保障力度

18.加强组织领导。升格省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由省长担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分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省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建立健全综合协调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强化领导小组重大事项谋划、重要规划审核、重点项目推进、市场监督管理和跨部门、跨地区工作统筹协调等方面的职能职责。各地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打破部门、条块和区划分割,形成多方联动、合力推进的全域旅游工作机制。每年召开1次全省旅游业发展大会,实行各地申办制。


19.加强项目建设。完善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引导旅游投资活动。城乡建设要优先完善旅游项目基础配套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依托资源,突出创意,策划储备一批旅游项目,加大旅游业招商引资力度。


围绕实施旅游强省“五个一批”建设工程,充实完善旅游项目库和年度建设清单,每年完成旅游投资2000亿元以上。建立健全省、市领导联系重大旅游项目责任机制,落实“四督四保”制度,及时解决旅游项目立项、审批、用地、资金、政策等方面难题。


20.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省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市、县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综合运用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担保补贴、基金注资等多种形式,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对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级旅游文化名县、旅游特色小镇等品牌创建验收的,给予重点支持。


21.保障旅游业用地。全面落实《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号],对符合相关规划的旅游项目,按照项目建设时序,及时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指标。


对纳入省政府确定的重点旅游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旅游项目中,属于永久性设施建设用地的,依法按建设用地管理;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用途单一且符合法定划拨范围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应。